近几年,随着一系列国家法规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化妆品相关的监管条例实施后有哪些注意事项?检验检测行业如何应对?企业的发展变革之路通往何处?
2023年第27届CBE中国美容博览会、CBE SUPPLY美妆供应链博览会携手上海日用化学品行业协会、上海市毒理学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言安堂,于展会期间相继举办“化妆品安全技术法规论坛”、“CBE美妆检验检测公益高峰论坛”、“科技赋能、创新驱动论坛”、以及“化妆品成分趋势风向论坛”。就当前化妆品全产业链聚焦的热点话题,邀请诸多专家分享研究心得、探讨市场趋势,助力美妆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您一一展开精彩论坛中值得关注的议题和行业趋势:
《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体系下生产现场检查问题最多出现于厂房设施与设备管理
上海市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核查中心国家检察院竹庆杰就生产现场检查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汇总与介绍。自《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7月1日实施以来,截止2023年3月,依据此规范共检查49家次。其中新证14家次,变更29家次,延续6家次(其中1家次合并变更检查)。整改措施为“二次现场核查”有6家次,二次现场率12.2%。在检查的49家次中,共计发现缺陷项464条,出现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厂房设施与设备管理、质量保证与控制、物料与产品管理、生产过程管理、机构与人员管理、产品销售管理。在厂房设施与设备管理中出现常见问题包括:现场与图纸不一;更衣室未配备衣柜、鞋柜;手接触式洗手设备。
毒理学关注阈值法(TTC)在化妆品安全评估中的探索与应用
“较多的化妆品原料或杂质的安全评估面临着毒理学资料难以获得的难题。”上海日用品化学品行业协会标委会副主任委员陈田博士介绍道,“毒理学关注阈值法(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以下简称TTC)是一种基于暴露的风险评估工具,其构建基础是大量化学物质的系统毒性数据,经过统计分析以建立各类化学物质的人体暴露阈值(即TTC值)。”TTC适用于化学结构明确、暴露量可知且系统毒理学研究数据缺乏或不足的化学物质,但不适用于如下类别: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强致癌物、蛋白质、类固醇、有很强生物蓄积性物质、无机物、高分子质量的物质、放射性物质、纳米类物质和具有未知化学结构的混合物。
新原料注册中利用新技术方法提高系统毒性交叉参照法规的接受程度
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业化学品健康风险评估专家管娜就NAMS及非动物测试方法的发展以及 IATA和相关测试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她根据自身备案资料的经验,对于测试与评估总结了如下几点:杂质的评估对TTC、交叉参考的接受度比较高;尽量采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收录的方法;优先采用OECD发布的“defined approach”确定性方法指南中的方法;致敏测试方式基本完全收录;皮肤刺激和眼睛刺激可能不需要“规范”之外的方法。
化妆品新原料法规监管现状——历史获批情况汇总
Intertek Assuris天祥专家服务部资深毒理学家冯欢欢分享了化妆品新原料的历史获批情况。从2021年至2023年4月28日,总计备案数量为60个。其中,化学原料占比超过50%,为32个,剩余分别为生物技术原料11 动物原料4 植物原料3个。原料使用目的排名前三为依次为皮肤保护剂(21个)、保湿剂(20个)、抗氧化剂(11个)。
化妆品成分的透皮吸收及皮肤毒理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研室主任周志俊在谈及化学物质吸收时强调,吸收量与吸收速率是经皮吸收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两个要素。人类的皮肤常常与很多外源性化学物发生接触,经过皮肤简单扩散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表皮屏障或皮肤附属器,如汗腺、皮脂腺和毛囊吸收。由于皮肤的通透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皮肤可以有效阻止外源化学物进入体内,只有穿过数层细胞,化学物才能进入人类皮肤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换而言之,角质层是决定皮肤吸收的速率的关键部位。脂溶性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其脂/水分配系数程正比。非脂溶性的极性化学物的吸收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分子量较小者较易穿透角质层。
化妆品成分的透皮吸收与经皮给药关键的不同是不需要透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体循环。化妆品根据不同成分的作用机理,针对不同的靶点发挥作用。比如美白成分作用于皮肤的基底层,阻断黑色素生成;抗氧化抗衰老产品的功效成分则作用域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使皮肤富有弹性;防晒产品中的防晒剂停留在皮肤表面即可,主要用途是吸收和反射紫外线。
皮肤的受损表现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毒作用、光敏反应、肿瘤及其他异常。皮肤毒理学即研究各种理化因素对皮肤的直接损害和通过皮肤吸收引起局部和全身毒副作用的机理及防治,并对各种皮肤接触的理化因素进行综合性评价。经皮吸收的毒理实验不但要考虑物质对皮肤局部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其对全身组织、器官的影响。
洞见化妆品功效之创新
“随着宏观环境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消费者在消费时更为审慎及理性。”一苇测评首席科学家吴丹雯博士如上介绍当前的中国消费者趋势行为。她表示,消费者的行为改变不仅体现在更加追求身心健康和情感体验,购买本土化产品的意愿也在持续上升。产品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差异化功效宣称、多维度功效体验以及夯实科学基础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在差异化功效宣称方面,除了通过场景化、体验化和可视化这类常用手段,更应借助专家、仪器、验证数据、生活化、智能化等多重新兴手段塑造产品的差异化内容。社媒宣传则对多维度功效体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描绘与消费者共情的内容、塑造产品故事性,充分利用线下&线上不同的平台等。夯实科学基础则要落实于机理验证、人体研究体系与行业影响。
结 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基于消费者需求与市场发展,坚持并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以科技创新赋能化妆品行业,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未来可期!
不念过去
END
不畏将来
↓ 长按扫码关注 ↓